70年代的国营大厂是怎么样的?生活在这里的大厂子弟又是如何?
文丨麻辣读史(文章原创 ,版权归本人所有,欢迎个人转发分享)
上个世纪50年代初,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便利军政机关办公,各党政机关、军事机关就在北京各自圈出一块地来,简单来说,就是在此形成了自己的管辖区,此时的四合院不再仅仅是住宿的地方,还包括的办公区,学校,医院等,也就是说它满足你吃喝拉撒的一切需求,有点像一个小型的社会。以不同单位或者住宅中心,形成了一个个新型的大院,是中国特殊情况下的产物,而由此也衍生了一种新的文化,大院文化,深受大院文化的影响的自然是这些干部的子女,也就是大院子弟。
国营大厂
大院子弟带有明显的时代标签,而那个时代其实还有一个大厂子弟,他们的生活虽然比不上大院子弟,但也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,也是老一辈人无法磨灭的记忆。在计划经济下的国营大厂是福利好的热门单位,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,乃至到20世纪末,国有企业一直是政府支持和扶植的对象。政府税收的很大部分都投入到国有企业中,大量的国有企业因此建立和出现。在那个时代国营大厂是属于铁饭碗的单位。
展开剩余71%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,大厂的职能有所不同,比如东北地区主要是重工业工厂,这种一般是以一个大厂为核心围绕着周围若干支撑的小厂,比如钢铁厂附属的小厂就有焦煤厂、铁厂等。南京地区的则有中央电工器材厂这类较为精密的仪器生产,从生产灯泡到生产日光灯管。湖南有制药厂,哈尔滨有军工厂,吴江食品厂、还有面粉厂、化肥厂等。
但这些国营大厂有几个共同点,第一是占地面积大,一般处在市区边缘地带;第二社会基础设施和福利设施完善,大厂格局可以划分三个区域:生产区有车间、科室;生活区有住宿区、后勤服务科室、食堂、澡堂、电影院、医院、子弟学校、商场以及各种娱乐场所,可以说是解决了职工从生到死的各方面的需求。第三,人数众多,少则上千多则上万人,各职工家庭事业基本融合在一起,大厂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封闭的王国。
大厂子弟
在这里出生或者长大的孩子就是大厂子弟,对大厂子弟而言,他们从这里的职工医院出生,进入厂托儿所、厂幼儿园、厂子弟学校、厂技工学校、毕业后分配进厂工作,和同事结婚生子,最后在厂职工医院的病房死去,这是一套完整且理所当然的人生流程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,大厂子弟从小学到大学的同学可能都不会变,都是那些熟悉的面孔,厂在哪里家就在哪里。
大厂子弟的生活远比当时代的农村孩子要过得幸福,起码他们衣食无忧,正是由于国家的政策和福利好,每一个大厂职工和家属对大厂的认同感都很高,有句话叫工人们觉得工厂像山盟海誓的恋人,对他们许下了养生送死的承诺。工作在这里的人都抱着献完青春献终身,献完终身献子孙的信念,在这片厂的土地上发光发热。
然而时代在进步,在改革开放后,国家鼓励个体经营和私营企业的发展,这就使得国营大厂受到了冲击,在90年代末期,国有企业、集体企业民营化改制浪潮兴起,更使得国营大厂生存空间被挤压,也迫切面临着升级换代,21世纪时这种办厂模式才逐步瓦解。
(图片源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)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